【随笔】这就是爱
《爱的艺术》读书报告
第一次了解艾里希·弗洛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当时的课本上节选了本书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一章节的其中两段。客观地讲,那时的我并没有深入理解其所表达的意思,以至于被语文老师提问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直到现在,拿起这本《爱的艺术》,我依然作为一名初学者,怀着虔诚的心,学习爱这门艺术。
诚然,在我以往的观念里,我认为爱是一种本能,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而导致其拥有的爱的能力不同。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在这里,爱情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弗洛姆在全书的章节布局是十分周密的,他以经典的三段问划分了全书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爱的理论到爱的实践,从爱的对象到爱的衰亡,弗洛姆带领读者打开了一个神秘的通道,让每个人可以感受到爱的独特与广博,以及爱对我们的意义。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而爱情,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
爱情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弗洛姆认为给即是得,而并非自我牺牲。除此之外,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都是爱情的基本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
接下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对我的启迪最深:一种是自然渊源的联系,另一种是思想的世界,即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这两种所产生的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一不可,成熟的人即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从而通往世界之路。
在《爱的对象》方面,弗洛姆认为爱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也爱我自己。”弗洛姆分别介绍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便是对博爱最好的诠释。爱人如爱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
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对生活产生了新的意义。不过,母爱并不是溺爱,母爱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放手,忍受同孩子的分离,并在之后继续保持对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爱也许是爱最困难的形式。
性爱具有一种独占性,也叫排他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性爱既是两个特殊的人之间绝无仅有的联系,也是意志的行为。
自爱并不是利己,更不是自恋,爱人如爱己,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爱自己,又怎么能正常地爱他人呢?爱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你就无法真正的爱自己。”
神爱是最难理解的一种爱,我更愿意将“神”理解为一种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对神的爱和对父母的爱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在对神的爱的成熟阶段,人也应该成为自己的神。
最后弗洛姆介绍爱的实践,也就是“怎么做”的部分。纪律、集中、耐心和兴趣是行驶任何一门艺术的必备条件,针对爱这门艺术,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其次取决于本人的成熟程度。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相信他人、相信人类、相信自己,“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弗洛姆的一生正是把爱的能力当作一种感性的需求来实践,人们可以通过他同与他交谈的人的方式感觉到他的爱的能力,特别是他对妻子阿尼斯的爱。
诚然,如同其他的艺术一样,爱也无法用言语完全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这是生命永恒的主题,这是灵魂的共鸣,这是心灵的交集,这就是爱。